笔势:bǐ shì 基本解释:(1) [writing or painting style]∶写、画运笔的风格(2) [momentum of writing]∶文章的气势●详细解释:书画文章的意态和气势。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:“尤善隶书,为古今之冠,论者称其笔势,以为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。” 宋 叶适 《周镇伯墓志铭》:“授 漳浦 主簿,文牘间,判疑雪枉,笔势若飞不可遏。” 清 江炳炎 《淮甸春》词:“笔势夭斜,墨痕浮动,淡扫春无迹。” 冰心 《六一姊》:“只记得纸上龙蛇飞舞,笔势很好看的。”★◎ 笔势 bǐshì(1) [writing or painting style]∶写、画运笔的风格(2) [momentum of writing]∶文章的气势★文章的气势。《南史.卷三三.范晔传》:「笔势纵放,实天下之奇作。」唐.杜甫〈醉歌行赠公安颜少府请顾八题壁〉诗:「诗家笔势君不嫌,词翰升堂为君扫。」书法用笔的气势和腕力。《晋书.卷八○.王羲之传》:「论者称其笔势,以为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。」
1、书法笔势雄强豪纵,体势奇伟,纵横姿肆。
2、小楷,顾名思义,是楷书之小者,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,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,所作楷书的笔意,亦脱胎于汉隶,笔势恍如飞鸿戏海,极生动之致。
3、草书,此帖雄强奇伟,笔势纵逸。
4、院内东头立有碑林,字迹精湛清秀,笔势劲遒,自成一景。
5、苏轼说的“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,神彩秀发、膏润无穷”和“笔势险劲,字体秀丽”,可说是搔到痒处。
6、他的书法传统功力扎实,以魏碑为基础融进唐楷及“二王”,他的书法笔势疾涩、顿挫、连绵、纵收,得字势斜正疏密之态,轻松自然如风行水上,微波涟漪,继承了晋唐行书的笔法,其波磔变化处也不乏宋人行书的笔意,但又不是任何一家一派的模写。本书详细考证了三个古人:徐福、袁枚和光绪皇帝,集中记录了在四个地方的游历:日本、韩国、英国伦敦和中国澳门,或于纪行中穿插考证,或于考证中复原古人,或于怀人时点缀旧事,或借旧事以抒发感情,风行水上,自然成文,纵横开合,妙趣横生,人情、世故、学问、文采兼备,读之如饮醇酒。
7、尤善隶书,为古今之冠,论者称其笔势,以为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。
8、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,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,辞采壮丽,并无衰疲颓唐之病。
9、内?,指意在收敛的笔势;外拓,指意在纵放的笔势。
10、所谓“笔势飞舞”,是形容词笔纵横捭阖,笔端带有感情,落纸如龙蛇飞动,奔逸超迈,运转自如。
11、后在漳州美专承教于蔡和先生,现又在潘华信老师的指导下,上溯汉隶,遍抚《乙瑛》、《曹全》、《张迁》、《石门颂》、《礼器》诸碑兼参诸出土竹简,由森严坚削而趋自然天真,近年尤矜式米南宫,笔势纵横,在
12、《奔马图》乃畅达沉雄之作,笔势痛快,而墨色厚润。
13、因此,先生每每作书,即在笔酣墨饱时,以迅疾的笔势和遒劲的笔力,再加上中锋行笔时副毫与纸面的摩擦,产生一种润而厚、涩而实之笔,从而使人感受到‘干裂秋风,润含春雨’的墨韵之美。
14、您也可以修改要传递至这个命令的笔势资讯。
15、王羲之的正书、行书为古今之冠,人赞其笔势“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。
16、此卷结体可谓平正中寓险峻,方整中含纵逸。喻笔势纵逸雄健。
17、称他“七言长诗笔势纵放,不拘一律。
18、瘦金笔势迥超伧,纸敌澄心白似银。
19、宏湘先生尚言,作篆如没有神虑精微的心境,很难将篆书写出无碍的笔势和舒畅的气韵。
20、第五句以“初”字回旋兜转,笔饱墨酣,以昂扬的格调极写得意,方以为有风云际会、鱼水顾合之美,笔势又急转直下,
21、草书是中国传统书法当中的一种,它笔锋圆转,笔势相连,实际上就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简体汉字
22、《大草千字文》笔势游动飞舞,线条凝练柔韧,而点画精妙入神,放而不乱,纵而不野,技巧内涵极为丰富。
23、(同上,引沈德潜语);3、此文笔势峭拔,辞气横厉,寥寥短章之中,凡具四层转变,真可谓尺幅千里者矣。
24、他的书法笔势遒戏矫健,犹如渴骥奔泉。
25、三生读书会”繁体字书写,书法平和自然,笔势委婉含蓄,遒美健秀,飘若游云,矫若惊龙。
26、笔势空苍,吐纳北苑,不作元人佻薄气。
27、动与静、大与小对强烈而又鲜明,真可谓神来之笔,接下去,笔势一顿,借“觉来”二字转到眼前庐山胜景,只见青山蔚然深秀,千峰峭峙,拔地参天。
28、气韵潇洒,烟林清旷,笔势颖脱,墨情精绝,高妙入神,古今一人,真画家百世师也。
29、秦代是中国文字由“籀书”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,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,印文圆润苍劲,笔势挺拔。
30、杜牧这些伤时感事之作,都是直抒胸臆,忧深而志壮,其中感怀与郡斋独酌两篇五言古诗,长达五百字左右,尤为沈郁顿挫,笔势健举。
31、隶书笔势疏宕有神韵。
32、某些笔势(如拖动操作)既有源,也有目标。
33、尤善隶书,为古今之冠,论者称其笔势,以为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,深为从伯敦、导所器重。
34、唐朝张怀?将“钩裹势”、“钩努势”、“衮笔势”、“?(tái)笔势”、“奋笔势”合称五势。燕子杰曾发表过多篇武术论文,正式出版过《五势梅花桩》、《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》等六本专著。
35、创作以隶、草为主,笔势灵动,姿致逸生,时出新意。
36、山水简淡,其小帧笔势坚苍。
37、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,便显得笔势流动,意态活泼。
38、《廿九日帖》首行开笔的“廿九日”三字为行楷书,第四字便转为行草书,笔势连属,第三行“献之再拜”四字,一笔贯通而行,优游疏爽,形势宏逸。
39、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,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,笔势劲直;激愤直率,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。
40、该刻被称为草隶鼻祖和楷模,大气磅礴,挥洒自如,既整齐规范,又富于变化,富含感情,不拘一格,不拘绳墨,笔势纵放,奇趣横生,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,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,
41、例如“晋王三矢”故事叙述相当充分,笔势则比较平缓;等到摆完这个生动事例之后,便立即
42、条幅上那“继往开来”四个字,笔势活泼雄浑,犹如龙蛇飞动。
43、正中坊额上刻着嘉靖皇帝亲书“治世玄岳”4个大字,笔势隽永刚健。
44、画中以戏剧人物造型为基础,不拘泥于对人物的解剖和透视,而是以夸张、变形的手法传神写照,不加修饰,甚至带有孩童画的稚拙;笔势笔趣力求质朴平易、凝重自然;笔墨变化多端。
45、尾联紧承上联,笔势陡起。尾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感慨。
46、但他有些作品荒率而零落,气韵不畅,笔势零乱,线条板滞生硬,透露出一种凄凉惨淡、寂寞空虚的情绪,中年时期纵横豪放的气概全然没有痕迹了。
47、贝义渊擅书法,其字精严遒劲,笔势灵动。
48、他的山水画常以他居住的浮玉山和苕溪为题材,以设色画为多,如他的《山居图卷》青绿设色,笔势细腻,方刚拙重,饶有北宋以前的情调。因此,我们可以判断,尧和蚩尤的火德之运来源于古浮玉山下的良渚古城,蚩尤是良渚文化集团王者(他的正式首都,就是浮玉山下的良渚古城。
49、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,笔势流动,既有粗犷豪放,又有细密瑰丽,内容丰富博杂,形式多姿多彩。
50、笔势指令在档案处理与编辑、图层的控制、综合应用方面,有良好的操作绩效。
51、它吸取了处于同一地汉隶名品《石门颂》苍劲凝练的篆隶笔法,笔势与体势则吸取了汉隶跌宕开张、奇崛大气的特点,书风超逸疏宕、舒展自然。
52、著名诗人有持格调说的沈德潜,持性灵说的袁枚,还有与袁枚齐名和创作主张相近的蒋士铨、赵翼、张问陶;风格以幽秀取胜的厉鹗,以生新取胜的钱载,以奇峭取胜的黎简,以清迥倜傥取胜的黄景仁;以及描写人民疾苦的郑燮等等。乾隆、嘉庆时期,诗人很多,在上述诸家之外,还应提到的有气概豪迈、工于史的严遂成;以清迥为宗的姚鼐;缒幽凿险、诗中有画的黎简;格调秀雅、词采妍丽的吴锡麒;笔势奔放、语多奇崛的洪亮吉;不避粗犷、直抒胸臆的宋湘等等。
53、具有藏锋的笔势,不同于“悬针”。
54、早在两宋时期的梁楷秉性疏野,放荡不拘,以粗阔的笔势、浓淡的水墨、简练豪放的减笔画风,大胆变格,开创了大写意画新风。
55、圆劲笔势中时有方折突出,浓郁色泽内每见素白清妍。
56、行笔流畅自如,点画圆润舒展,体势奇崛而不失法度,笔势收敛无连绵不断缠绕之笔。
57、书法结体宽博、笔势雄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