傲逸:àoyì 基本解释:●详细解释:高傲放纵;高傲超逸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荀彧传》“军国事皆与彧筹焉”南朝宋裴松之注引《平原祢衡传》:“﹝禰衡﹞恃才傲逸,臧否过差,见不如己者不与语。”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摩诃剌侘国》:“其形伟大,其性傲逸,有恩必报,有怨必復。”宋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四:“慎东美字伯筠,秋夜待潮于钱塘江,沙上露坐,设大酒樽及一杯,对月独饮,意象傲逸,吟啸自若。”
1、奈何诸君迎此妖物,夜与游戏,放傲逸之情,纵奢淫之行,乱男女之礼,破贞高之节,何也?
2、魏志?荀?传》“军国事皆与?筹焉”南朝宋裴松之注引《平原祢衡传》:“?祢衡?恃才傲逸,臧否过差,见不如己者不与语。
3、中描绘马拉提人时说:“其形伟大,其性傲逸,有恩必报,有怨必复,人或凌辱,殉命以仇,窘急投兮,忘身以济。
4、其中的“隐居傲逸之士”与“村居耕叟渔父辈”在处理刻画上要求的不同,表明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要求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。
5、恃才傲逸,臧否过差,见不如己者不与语,人皆以是憎之。
6、北宋韩拙的《山水纯全集》中说道:“凡画人物,不可粗俗,归纯雅而出闲,其隐居傲逸之士,村居耕叟渔父辈体貌不同……”。
7、然而事实上,欧阳修并非李白或苏轼,他是一个现实感极强的人,在生活上具有一种理性的执著,在《与尹师鲁书》中,他曾对几种人表示不满,一种是对自我的个人命运过于看重的人,一种就是那些“傲逸狂醉”的人。
8、一是不后悔自己“极愤而切责”的行为,变为“得罪虽死,不为忘亲”;二是决定直面人生,勇对逆境,既不“戚戚怨嗟”,也不“傲逸狂醉”,向老朋友提示了自己坚守正道,始终不渝的心迹。
9、左下方的路上悄然走入一位隐居山林的高士,虽然寥寥数笔,但人物闲雅傲逸、道骨仙风的神态跃然纸上。
10、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,然或傲逸狂醉,自言我为大不为小。
11、而好友说的“非忘亲”也是不了解他的内心,他的内心是“得罪虽死,不为忘亲”,虽被贬官,也须“居闲僻处,日知进道而已”,且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“被贬者”,“傲逸狂醉,自言我为大不为小”,他自己已严格要求自己,“至今不曾饮酒”,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,不要像“前世有名人”那样,“当论事时,感激不避诛死;真若知义者,及到贬所,则戚戚怨嗟,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,其心欢戚无异庸人”,他勉励朋友“慎勿作戚戚之文”,要振作精神,“到县后勤官,以惩洛中时懒慢”。
12、宋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四:“慎东美字伯筠,秋夜待潮于钱塘江,沙上露坐,设大酒樽及一杯,对月独饮,意象傲逸,吟啸自若。
13、秋夜,慎东美待潮于钱塘江,沙上露坐,设大酒樽及一杯,对月独饮,意象傲逸,吟啸自若。
14、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?摩诃剌?国》:“其形伟大,其性傲逸,有恩必报,有怨必复。
15、唐元结《张处士表》:“不然,则刚褊傲逸,与时世不合。